
图片华盛通
美女是底层社会的稀缺资源,这句话之所以刺耳,是因为它揭穿了一个残酷的事实:不同阶层的人,追逐的“稀缺资源”根本不在一个维度。
下面我从底层、中层、上层三个层面,剖开这个问题。
一、底层的稀缺资源:肉身与即时满足
底层社会的逻辑是“当下活着”,他们追求的稀缺资源,都是立刻能带来感官满足的:美女、美食、美酒、快感、短视频、赌博。
因为他们掌握的未来太少,唯一能控制的只有“现在”。所以底层人拼命抓住能让自己短暂上头的东西。
换句话说:底层的稀缺资源,是能在眼前证明我还行的东西。美女就是最具象的符号——让他在幻觉中感觉到自己有价值。
比如:
《红楼梦》里的贾琏,整日流连于风月场所,不懂经营家族,最终家道中落。你可能会好奇,不对吧,他怎么也是大家族出身吧?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吧?
是,贾琏并非“底层”出身,而是“贵族堕落者”。他生活在顶层,但思维方式、行为逻辑却已经彻底底层化。
也就是说:贾琏的阶层地位在上,但他的精神层次在下。
上文说了:底层社会的稀缺资源,是“肉体与即时满足”。他们没有长期安全感,所以追求当下的快感与虚荣。
这种思维,不只存在于社会底层,也常常出现在“掉落的上层”——比如《红楼梦》里的贾琏。
贾琏出身荣国府,按理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公子,但他的人生方向,完全是“底层逻辑”:贪财、好色、短视、沉迷享乐。掌管荣府财政,却整日与王熙凤勾心斗角,在权与色的漩涡中迷失自我,最终随着贾府衰败而一同坠落。
贾琏不是穷人,却活得像个穷人;他不是被命运淘汰,而是被欲望吞噬。
这正好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社会规律:底层并不是身份标签,而是一种思维模式。一个人可以出身高贵,却因为只会追逐即时满足,而一步步坠入底层。
不过话用说回来,他这种人不往下跌落,下面的人怎么可能有上去的机会呢。
如今的底层打工人,为了在KTV包厢、朋友圈、短视频里显摆一夜的高光时刻,掏空了几个月工资。
他们都在消耗自己的未来价值,去换取一口气的当下幻觉。底层人缺的是延迟满足的能力,所以他们被即时满足奴役。他们追求的是肉体的价值,而不是命运的杠杆。
二、中层的稀缺资源:确定性与安全感
中层社会最焦虑,他们最怕掉下去。他们既见识过底层的混乱,又触不到上层的规则。
所以他们追求的是稳定的收入、体制的身份、房产、子女教育、社会地位。在他们眼里,真正的稀缺资源是确定性。
一个公务员编制、一线城市学区房、一个大厂铁饭碗,这些东西对他们而言,远比美女、快感更珍贵。
中层人不追求快乐,他们追求的是不掉队。他们已经脱离了生存焦虑,但还没进入掌控格局的层面——他们唯一能守住的,就是安全。所以中层社会的稀缺资源,是确定性与稳定性。
比如:
你看清朝的曾国藩,一生追求的不是权力的极致,而是体系的稳固。他深知“天下无一日之治”,只有把家族稳稳嵌进体制,子孙才能延续。——这就是典型的中层智慧:安全第一。
这个时候可能就有疑问了,他都官居一品了,还是个中层,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吧?
曾国藩本人不是中层——而是中层思维的极致代表。他的阶层地位是上层华盛通,但他的思维方式代表了“中层对稳定与确定性的极致追求”。
中层社会最怕的,不是没钱,而是“掉下去”。他们追求一切能带来确定感的东西:体制、编制、房产、子女教育。——哪怕牺牲成长,也要换取稳定。
在历史上,曾国藩是这种思维的巅峰体现。他位极人臣,却始终以中产心态治家、做人——谨慎、克制、保守。
他不赌、不冒进、不动摇,主张结硬寨、打呆仗。他的家训、家书,都在教子孙如何不出事,而非如何出奇制胜。
曾国藩最终确实成了晚清中兴之臣,但他代表的,不是“权力掠夺者”,而是“秩序维护者”。
他怕乱、怕变、怕超出轨道。——这正是典型的中层逻辑:宁稳不冒,宁保不攻。
所以可以这样概括:曾国藩身在上层,却有着中层的灵魂。他的一生,就是确定性信仰的化身。
放到今天,中产家庭同样如此:房贷压身、孩子补课、卷职场、保收入、求稳定。看似风光,其实都在努力地不被淘汰。
中层人不是追逐上升,而是在恐惧下坠。他们不求赢,只求不要输。
三、上层的稀缺资源:权力、认知与信任
到了上层,钱、人脉、美女都不稀缺了——真正稀缺的,是能让资源为自己运转的系统性力量。
比如:
罗斯柴尔德家族:掌握金融体系,战争时期赚国王的钱;
洛克菲勒家族:从石油起家,后转向教育、慈善、金融,靠规则设计延续百年;
中国古代的曾国藩家族、张之洞后人:重在教育与传承,“立德立功立言”三不朽,靠认知势能延续数代。
权力:能支配资源和人。
认知:能洞察规律,看清趋势。
信任:别人愿意押注在你身上。
时间:能不被琐事困扰,专注做决策。
底层追求“肉体”,中层追求“确定”,上层追求“支配”。
一个亿万富翁,想要的是政策倾斜;一个家族传承者,想要的是教育、文化与长期影响力。
他们不是追逐美女,而是能让“美女为他们所用”的规则本身。
上层追求的是时间自由和掌控力。他们买时间、养人才、布局规则——让别人为自己打工。
正如《教父》里柯里昂家族的那句台词:富人和穷人的区别不在于金钱,而在于他们买的不是同一种安全感。
你会发现,越往上,稀缺资源越抽象化。
比如:时间、认知、power、话语权。这些资源看不见、摸不着,却能决定所有具体资源的流向。也就是说: 底层抓结果,上层掌因果。
越往上走,你手里的东西越不具体,但控制力越强。底层用身体换钱,中层用时间换钱,上层让系统替他赚钱。
这就是“稀缺资源抽象化”的真义:控制力的单位,从肉体 → 工具 → 规则 → 思想。
人类文明的演进史,其实就是稀缺资源抽象化的过程:
时代
稀缺资源
特征
农业社会
土地
实体、可占有
工业社会
资本、机器
半抽象,靠制度和规模
信息社会
数据、注意力
无形,但能左右市场
智能时代
算法、认知、信任
完全抽象,但主宰一切
(这个表格太难用了,小声音吐槽)
到今天,你会发现——最值钱的东西,不是黄金、土地,而是别人看不见的认知壁垒。
比如:马斯克的技术愿景、巴菲特的长期认知、罗斯柴尔德的金融网络——这些全是抽象的资源,却能换来具体的权力。
越抽象,越不依赖环境;越抽象,越能穿越周期。
四、终极结论:底层看人,中层看物,上层看势
底层的人互相竞争肉体和短期资源;中层的人竞争学历、岗位、房产、社会地位;上层的人争夺的是趋势的制定权——他们让规则为自己服务。
这就是阶层的真实分界线:不是财富差距,而是认知的稀缺性差距。
真正的社会分层,不是资产的数字,而是思维的时空维度。
底层只看当下,中层看三年,上层看三代。
一句话总结:美女华盛通,是底层社会的奢侈品,关系,是中层社会的安全带; 认知、权力、时间与影响力,才是上层社会真正的稀缺资源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诚利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